心理行为和实际行为不一致
心理行为和实际行为不一致,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心理上的变化也是不相同的,有很多人都会有这一种情况,一起来看看心理行为和实际行为不一致
心理行为和实际行为不一致1
当你觉察到自己行为与态度不一致,你会出现一种不舒服的内心紧张状态,这其实就是认知失调。一旦产生认知失调,你会努力消除这种失调感,以恢复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为了达到平衡,你可能会作出以下的解决办法:
1、改变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跑步,喜欢锻炼身体,这不会影响我的复习。
2、改变后续行为使其与态度不冲突:我发誓再也不跑步,除非我考完试。
3、增加认知支持态度或行为:跑步放松调节一下,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4、贬低认知重要性来降低失调感:反正这次考试结果不重要,没考好后面还有机会
5、减少行为选择的自由行:我朋友硬拉我去,我其实不想去的。
6、用积极情绪改善失调带来的负面情绪体验:跑步说不定能够邂逅自己暗恋的对象。
1、向对方说出你的想法,表达歉意
你们快要期末考试了,而且你也报名了英语等级考试,时间特别有限。你可以告诉室友,自己害怕期末挂科,也希望英语等级考试能够一次性考过,如果考不过,还要等来年才能考,又要另外耽搁复习时间。告诉室友,你希望她能够理解你的处境,并对她深表歉意。这次你已经答应她了,就不要反悔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直接告诉对方内心的想法,对方会理解的`。
2、提出替代法
你不能直接陪伴室友跑步,可以帮忙提供替代方案或者解决方法,体现出你是真的有想帮忙的,这样反而会让对方更为舒服或者感谢。例如,隔壁寝室的某位女生晚上挺喜欢一个人去操场跑步的,让她约你的室友一起去,也有个伴。或者,这个月你不能陪室友跑步,等考试过了,后面专门抽时间陪她。
很多人其实知道要学会拒绝别人,可就是开难以开口。其实是自己过不了心里那一关——害怕对方因此不喜欢自己。在人和人的交往上,真诚是最重要的,只要守住这一点,大家并不会怪你说话耿直。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待人真诚,他人也会真诚地回应你。
心理行为和实际行为不一致2
一、塑造形象
当一个人想要在他人面前定义自己一个形象,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自认为完美的人的时候,这时就会身不由心的去做些内心想法和行为不一致的肢体语言以及处事风格。
二、吃一堑长一智
天生万物,任何有生命的物种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更别说人类了,在农村,很多人都知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不知道再过些年,现在的小家伙长大了,是不是会像学古文一样,对这句话难以理解,但他们一定知道,什么叫碰瓷,什么叫我想扶摔倒的老奶奶,但我家里穷这句话的意思。
三、天性如此,小人作为
有些人从小牙牙学语,就学会了如何撒谎,这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关系,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漫画,村里的一个小流氓有一天拿着个小本本,见人就让人家给他提意见,并且还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一定改正不足,和乡亲们处好关系,等过了几天,有位老大爷发现这个小流氓正在老大爷的麦地里放羊,而且小流氓还恶狠狠的说道,谁让你说我总是欺负乡邻呢。过了几天,小流氓又拿着本本见人就让人家提意见。可再也没有人多半句嘴了。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归根结底,内心想法与行为不一致,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种自我的保护机制是好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的好运自然来,切莫有小人行径。
心理行为和实际行为不一致3
心口不一带来的恶果让人无法想象。
第一:没目标
每一次的懒惰都会让人失败,每次的失败会让人失去目标。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如果总是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不能达到预设目标,很容易让一个人失去信心,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工作热情也会大打折扣。
第二:没斗志
随着失败和信心的失去,人就像霜打的茄子,提不起精神,甚至失去了斗志。
第三:没兴趣
失去目标,以及斗志的'消失,让人找不到自身的方向。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要做些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常常会导致心中茫然、郁闷,甚至全身乏力、提不起精神,萌发"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
第四:无聊
没有目标,没有斗志,没有兴趣会让人的人际关系发生各种矛盾。比如:学习中被老师讨厌,被同学恃强凌弱,被其他人嘲笑。工作中被上司指责,被领导批评,被同事孤立。研究表明,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导致睡眠障碍,失去工作积极性,最后人就会变得无聊透顶。
第五:无奈
因为一次次的失败,改变不了事情的结果,感觉任何事情都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最后无可奈何。
第六:无助
随着时间流逝以及事物的变化,感觉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迷茫无助。
第七:无知
最后变得无知,孤陋寡闻,目光短浅……
把“无知”换成“无能”也是一样的,与其说是无知,无能,不如说是恐惧;因为这些人潜意识里知道自己不行,恐惧别人知道自己的无能,但是却又不知道如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