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能不能打感悟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感悟,在中国人老一辈的观念中都是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随着现在的发展很少有家长打孩子了,底能不能打孩子好像是个世界性难题。下面是孩子到底能不能打感悟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感悟1
尽管打孩子看起来不太人道,但其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教育手段,本身并没有什么好与坏的分别。并且大多时候,这种“野蛮”的方式,完全是出于善良的意图,也可以实现一些高尚的目的,比如,让孩子迅速学会远离危险,让孩子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倾向,让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等等。
所以,中国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并非全无道理。适当的敲打敲打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很有利的。不过,在以下几种特殊情况下,父母是不可以打孩子的。
a: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怎样做,或者没有把话说清楚,导致孩子犯错误时;
b:父母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之前也没能以身作则,引导好孩子,致使孩子犯错误时;
c:父母在暴怒之下,不管孩子犯的什么错,都绝对不能打他们;
d:如果孩子存在生理(如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或心理(如曾受过情感伤害,敏感的孩子)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下手打他们;
e:三岁以下,尤其一岁半以内的婴儿,自主感、良心、道德感都还没有形成,或刚刚开始发展,贸然体罚,会阻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f:6岁以后,孩子独立意识形成,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如果受到体罚,容易丧失信心,形成消极、自卑的性格。所以,父母还是尽量少打;
g:到了12岁之后,孩子已经逐渐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具有强烈的,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要求,父母就更不能随便动手打他们了。
当然,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面对孩子的屡教不改,做父母的当真会觉得头疼。那么,既不能打,又不能任由他们放肆,应该怎么没办呢?
1、讲道理
用正确的语气,给孩子讲明道理,告诉他那样做会给他自己带来怎样的伤害,比如,你玩剪刀,容易扎到自己,到时候会和打针一样疼的。
2、 把生气写到脸上
孩子们察言观色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一般当你把生气愤怒写到脸上的时候,他们都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并马上停止。
3、冷处理
当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不搭理他,更不给他任何积极的刺激,避免他在自己的吵闹与父母的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4、自然后果法
如果道理说不通,冷处理也无动于衷,那也可以试试自然后果法。比如,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对他们肉体造成真正伤害的前提下,让他们触碰一下煮热的食物,他们便能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险。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感悟2
这六种情况不能打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
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
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
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
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
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感悟3
教育孩子不排除任何手段,只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包括“打”;但是,多少的家长错误地使用了这一方法?因为深谙教育规律的“打”与黔驴技穷的“打”,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的主张是:
1、打的部位:脸部不能打(有伤孩子尊严);屁股不能打(尤其是幼儿,有危险);能打的只有掌心。
2、打的理由:涉及大是非的标准与规范,可以;涉及孩子一般的能力增长领域,不能打。
3、打的前提:家长情绪化的时候,不能打;没有了解真实情况下,不能打;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与意识(比如青春期及以后),不能打。
4、检测打得正确与否的标准:孩子因此真正认错,改错,不觉得“尊严受损”和“委屈”。
5、慎重提醒:如果有更好的办法,决不“打”孩子;寻找更好的方法替代简单的“打”。
对于如何寻找更好的方法,我的建议是:
1、提高犯错误的代价:剥夺孩子需要的,或者渴望的(当然不包括人格的尊重);
2、表明自己的感受;尤其对幼儿,家长的感受与情绪可以有效引导孩子的行为;
3、后果体验:让结果告诉孩子,感受说服孩子;
4、冷处理: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思考和衡量的时间;
5、更好的沟通:超越一般性讲大道理的局限,真诚有效的沟通更有价值;
6、系统的学习:父母学堂的课程也许能够给予你意想不到的帮助。